想分析透一部好的電影,拉片是必不可少的。ACG(國貿(mào))電影研究中心周末電影拉片課程于2019年3月開設,至今已開課近一年時間,共計學員46人,累計100+課時,出勤近千人次。上課時間:每周六、日下午2:30~4:00。
什么樣的電影才算經(jīng)典?其實這并沒有一個具體的衡量標準。但有些電影能夠經(jīng)受住時間的考驗,有些卻很快被人們遺忘。一部電影的經(jīng)典之處可能在于演員的演出讓人難忘,故事情節(jié)令人興奮,也可能在于電影本身所傳達的意義發(fā)人深省。
想分析透一部好的電影,拉片是必不可少的。ACG(國貿(mào))電影研究中心周末電影拉片課程于2019年3月開設,至今已開課近一年時間,共計學員46人,累計100+課時,出勤近千人次。
上課時間:每周六、日 下午2:30~4:00
01. 什么是電影拉片課
電影拉片課通常從電影的視聽語言、電影剪輯、音樂、攝影、燈光等部分進行講解。對于重點影片的重點段落,進行逐幀分析。
學生課堂反饋
魏同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是《雪國列車》,因為在這部影片的場景都是在一架狹小的列車上,很難有波瀾壯闊的美麗場景來提升影片的質(zhì)感,但是創(chuàng)作者通過嫻熟的鏡頭語言,飽滿的故事情節(jié),精巧獵奇的美術(shù)出色的解決了這一問題。自己的視聽語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及音樂,色彩的影片中的運用都有了深刻的感悟。朱老師的講解深入淺出,極大的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有理有據(jù),博古通今,而不是網(wǎng)絡上的做作影片人只會踩低捧高唯風評是從。
睢同學:在接近半年的拉片課中我印象最深的影片是《三塊廣告牌》,這是一部主旨沉重的犯罪劇情片,影片中的暴力、荒誕、痛苦、人性、善良糅合在一起成就了它獨一無二的黑色幽默。作為一名轉(zhuǎn)專業(yè)的學生,對電影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表層水平,在第一次拉片課后我學習了如何通過電影的視聽語言和鏡頭的使用切換方式來理解導演和剪輯師想傳達給觀眾的東西。拉片是一個倒推的學習過程, 授課時朱老師每次都會耐心地將影片的每個鏡頭單獨分析,從易于理解的角度進行切入,幫助我明確了基本的場的概念和人物之間的軸線關系,教會了我如何利用景別來判斷人物的情感,還讓我明白了鏡頭切換轉(zhuǎn)場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技巧。經(jīng)歷了半年的學習,我已經(jīng)可以將拉片課中學習到的技巧運用到實際的觀影和拍攝中去,對每一部影片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和看法,并且也成功完成了自己作品的拍攝,受益匪淺。
課堂照片
胡同學:作為一個零基礎的學生,聽了一段時間的朱老師拉片課,最大的改變是,看電影的時候,從以前只關注劇情的發(fā)展,到開始關注一些剪輯的技巧,例如景別的變化,從而推測人物情緒的變化,明白了剪輯服務于劇情。老師在講解每部電影的時候,都會歸納一些知識點。例如講《好萊塢往事》的時候,重點講了視線引導;《綠皮書》主要講了如何分析多人軸線關系,開場鏡頭的作用及主觀鏡頭的分類;《愛樂之城》重點講了光影效果,特殊的主觀鏡頭;《寄生蟲》重點講了打斷的用法等。在拉片課上,能夠了解很多關于電影視聽語言的基礎知識,這是我作為一個非專業(yè)學生特別匱乏的。
劉同學:我覺得表演課彌補了專業(yè)學習上的一些空白,有利于建立導演思維,拓展思考的廣度和深度,有利于學習的開展,我覺得這門課直接面對作品集準備中短片拍攝的現(xiàn)實問題成本,有利于在一開始就建立一些方向和指導,避免走彎路,同時課程內(nèi)容有趣友好,適合零基礎,非本專業(yè)的了解和學習,適合作為公開課開展。
拉片課更像一個“倒推”的學習過程。我們通常面對問題時,都是先給出問題,然后由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解題,最后得出結(jié)論;然而電影的拉片學習,通常是給出老師給出問題,給出答案,讓學生自己找到一個“解題步驟”。此類學習方法更加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對于每一個鏡頭,每一個剪輯點,讓學生都能有自己的主觀判斷力,而不是給出統(tǒng)一的答案,這才是最終達到的學習效果。
對于拉片學習成果的應用,也可以間接體現(xiàn)在學生制作自己的作品集之中.在作品集制作時,能融入更多所學知識,把自己的想法具像化得展現(xiàn)出來,這是很多同學上過拉片課后的最主要的收獲。
02.拉片課電影一覽
《爆裂鼓手》片段
《三塊廣告牌》片段
《功夫》片段
《愛樂之城》片段
《殺人回憶》片段
《瘋狂的麥克斯4》片段
《波西米亞狂想曲》片段
當然我們還有:《布達佩斯大飯店》、《小偷家族》、《敦刻爾克》、《雪國列車》、《羅馬》、《一次別離》、《水形物語》、《讓子彈飛》、《綠皮書》、《寄生蟲》、《被解救的姜戈》、《釜山行》、《好萊塢往事》等
03. 拉片課案例分析
拉片課往往都會讓學員們把電影反復看過一遍:
第一次看,是以觀眾的角度去看,作為一個信息的接收者,從主觀視角出發(fā),觀看整部電影。
第二次看,是以專業(yè)角度去看,作為一名即將要學習電影的學生,從客觀角度出發(fā),在各種緯度下,學習理論知識,幾部影片互為參考印證,從而對之后的實踐產(chǎn)生作用,第二次看的作用即是學習技術(shù)的過程。
第三次看,是以導演的角度出發(fā),嘗試作為一個信息的輸出者,將自身的定位反轉(zhuǎn),學習其他導演們是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的,從而獲取更多維度上的知識與經(jīng)驗。
通常來講,拉片課都會以后期作為出發(fā)點,來試圖尋找前期設計的痕跡。剪輯作為一個入手講解的點就再適合不過了。每堂課上,我們先會給學生講幾個電影理論,然后根據(jù)這個理論再在電影中尋找相應的方法進行歸納總結(jié)。反復印證理論的觀點。
舉個簡單的例子,過去在拉片課中,曾經(jīng)講解過《三塊廣告牌》這部影片,在影片中主要讓學生體驗的是鏡頭景別的變化對角色內(nèi)心表現(xiàn)的關系。在電影20分鐘處的主角與神父的一場戲剛好適合以此佐證,在影片中主角是個痛失愛女的母親,而神父則是希望主角可以撤銷公路邊侮辱警察的廣告牌,由此,兩人的矛盾已經(jīng)產(chǎn)生。
拍攝現(xiàn)場
在電影中,通常來說,鏡頭的景別越小,表現(xiàn)人物情感的能力就越強。而電影中神父一角在這場戲中,由最初的好言相勸,到之后的氣急敗壞,情緒越來越強,所以在鏡頭景別的使用上,從開始的中景景別偏多,到后面的近景,再到憤怒時候的特寫,人物內(nèi)心情緒的變化,借由景別的變化更好的體現(xiàn)。
而另一邊,母親的情緒一直沒有被影響,所以一直以中景偏多,而唯一一次景別的變化是出現(xiàn)在神父說到主角死去的女兒時,這時候是主角內(nèi)心真正出現(xiàn)波瀾的時候,所以鏡頭景別的變化又恰好體現(xiàn)出了這一點。